《中國經濟周刊》首席評論員 鈕文新
按照貨幣主義理論的教義,貨幣政策屬于短期政策,見差則進、見好就收,進進退退猶如家常便飯,而很少或基本不考慮戰略問題。但是,要走出中國特色的金融發展之路,要實現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戰略要求,是否允許貨幣政策只為權宜而不顧長遠?這恐怕是我們必須認真考量的問題。
11月23日,國務院常務會議再度強化刺激經濟的政策措施,這其中再次提到“適時適度運用降準等貨幣政策工具,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”的問題。據以往經驗,這一表述幾乎明示了央行“降準”的確定性。市場對這一信號持積極態度,也很關心“降準”作為短期戰術手段之外,是否也表達出長期戰略意圖。
毫無疑問,“降準”是釋放長期基礎貨幣的一個重要路徑,關乎中國金融市場資本生成過程,也是破解“不缺資金但缺資本”的手段之一。所以,“降準”不只是權宜之計,金融管理部門應該把培育長期金融、推進中國資本市場健康發展納入己任。
實際上,最近兩年,央行也在關注“長期流動性”供給問題。就在上周末,央行行長易綱在金融街論壇上談及“降準”,他說:“在2018年以來,我們累計實施了降準13次,平均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從15%降到了大約8%,共釋放了長期流動性約10.8萬億元。”注意:10.8萬億元的定性是“長期流動性”,這與過去歷次“降準”央行公告釋放“長期流動性”都是同樣的說法。
為什么要投放“長期流動性”?央行沒有解釋,似乎總是隔著一層窗紙。其實,通過激勵股票市場,在破解債務杠桿問題的同時,提升國家創新能力,這是中國經濟進入良性循環狀態的熱切期待,而要實現這一目標,提高長期基礎貨幣供給、降低貨幣乘數恐怕是繞不開的關鍵手段。
責編:姚坤
(版權屬《中國經濟周刊》雜志社所有,任何媒體、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、摘編、鏈接、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。)